|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肃北草原的“文化风景”

肃北草原的“文化风景”

关键词:草原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iuqu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25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肃北,一片生机勃发的西部边塞热土。逢改革开放的发展天时,应文化资源的独特地利,得百姓愿望的人和之气,建设“特色文化县”的战略思维横空出世,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席卷边城草原:城市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村镇在努力张扬自己的文化特性,牧民在刻意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

    全新思维顺应科学发展,必然孕育出空前的文化繁荣

    清晨,当第一缕灿烂的阳光洒在美丽的雪域高原上,博伦矿业公司生产车间高高耸立的工业烟囱和党金果勒河上座座水电站的机器轰鸣声,在向人们展示着这片边城草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崭新风采。在肃北草原的地下资源宝库里,有远景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的30多种金属矿产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拥有令人羡慕的丰厚资源,肃北人开始挺直腰杆培育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一条“电矿驱动、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大道,开始从草原深处向繁荣富强的目标延伸。

    据统计,2008年,肃北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3亿元,较上年增长62.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亿元,增长81%;财政收入完成2.89亿元,增长1.7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565万元,增长2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52元,增长20.4 %;牧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64元,增长12.7 %。万元GDP能耗由1.08下降到1.01吨标准煤,下降6.6%。牧农业总产值达到6020万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9.2亿元,增加值7.8亿元。全年用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5200万元,增长38%。肃北人自豪地宣告:大草原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崛起,文化建设在肃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地方政府对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业前所未有,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文化建设的超前发展,引领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前行。也正是有了这样科学发展的新思维,从而催生了一系列促进文化繁荣的战略决策,政策的引导加上资金的支持,让文化自身发展的诉求、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呼唤,共同孕育了肃北草原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线”。

    文化底蕴融合时代潮流,必然焕发出崭新的文化风采

    在这片被誉为“雪域高原”的西北边远小城镇,是什么力量让“工业浪潮”和“文化风景”携手同行?

    踏着历史长河溯源而上,就不难发现肃北草原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戈壁深处的岩画群,生动记忆着远古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峥嵘岁月;遗迹尚存的塞墙烽燧,悠然诉说着昔日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宏的石包城军事遗址,赫然彰显着历代军事要塞地位。说起肃北的文化底蕴,县文化部门原任局长格尔力达来颇为自豪:“肃北作为西北地区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雪山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传统礼仪、民间歌舞乃至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无不跳动着文化的脉搏。这些珍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正是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拥有50多处不可移动田野文物的肃北草原上,石包城遗址、七个驴岩刻画、大黑沟岩刻画、灰湾子岩画、五个庙石窟和马鬃山古生物化石群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板墩遗址、黑马宗岩画群、石包城北长城遗址等28处文物成为自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年,先后有雪山蒙古族服饰、马上用具制作、马头琴技艺、雪山婚礼、蒙古长调和蒙古包营造技艺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国家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肃北县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还在卓有成效地工作着:普查登记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8人。

    美丽富饶的肃北蒙古族草原,一代又一代牧人传承了最完整的原始民俗搏克(蒙古式摔跤)文化。在这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三个雪山蒙古人当中,就有一个是摔跤手。自2001年起,在这片神奇的草原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芒来杯”搏克摔跤大赛,共有来自全县各乡镇和机关单位的彪悍搏克手300多人踊跃报名参赛,其中在历届省、市传统民族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不乏其人。奇异的传统风俗和独特的文化习俗,使得这项活动的举办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并逐渐成为肃北草原的知名特色文化品牌而备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文化建设需要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更需要传承文化的群体支撑。作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的蒙古长调和安代舞,近年来在肃北草原上再次焕发出诱人的光彩。蒙古长调在肃北草原时代相传,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蒙古长调旋律优美、明亮、高吭,旋律起伏幅度大,极富有高原山区优美、明亮、高吭的特点。肃北蒙古长调数量是我国蒙古族居住地最多的,也是目前整个蒙古族长调中保留最完整、数量最多的长调系统。它的歌词内容健康,富有浓郁的民族情结和乡土气息。大多是赞颂家乡美好山川,五畜兴旺,部族安康为内容的,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原生态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不分男女老少。近四百年来,安代舞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征而倍受蒙古族人民喜爱,逐渐成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如今的安代舞更广泛地流行于民间,逐渐演变为草原人民健身娱乐的绝佳方式,同时成为肃北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品牌。

    政府决策契合了百姓愿望,必然激发出无限的文化活力

    盛夏时节,走进肃北大草原,犹如遨游在广袤无垠的璀璨星空。肃北草原地域辽阔,风光迷人,辖地分为南北两块,北部戈壁茫茫,南部祁连雪峰直插云霄,雪山之下是一碧千里的草原,牛羊成群如雪白的珍珠撒在碧绿的草场上,优美动听的蒙古族民歌时时萦绕耳边。肃北戈壁,也被俗称为黑戈壁。黑色的石块覆盖在黄灰色的沙土上,形成一幅苍凉而又奇异的景象。位于石包城乡的透明梦柯冰川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六大冰川” 之一,备受世人瞩目与亲睐。

    近年来,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肃北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先后在全县三个基层乡镇和26个牧、农村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休闲健身广场等。县文化部门以这些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和平台,积极发动各族群众和各类业余体育协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形成了群众文化事业“遍地开花、满园争春”的喜人局面。

    肃北县乌兰牧骑是一支专业文艺演出团体, 以短小精悍、灵活机动、一专多能著称,素有“草原文艺轻骑兵”之美誉,成为繁荣全县基层群众文化的文艺排头兵,创作演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时代气息的歌舞节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奖项。2007年以来,县乌兰牧骑以实施“千台大戏送农村”为契机,大力开展文化下乡、送戏进村活动,精心排练精品节目,挑选文艺骨干与青年优秀演员,组成送文艺下乡演出艺术团,深入边防牧区和基层乡镇进行大规模文艺慰问演出。为常年工作生活在基层牧区和矿山企业的牧民群众、边防武警官兵和矿山职工带去了散发着草原花香的精彩文艺节目,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牧民们都高兴地说:“过去是我们里请文化下乡,现在是县上送文化下乡。”

    在肃北草原,普通牧民追求和崇尚文化的故事,多得就像草原上争奇斗艳的野花。赛依吉尔格林是县文化馆一名普通的职工,立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先后整理和收集各类珍贵民俗文物600余件,被誉为“民间收藏大师”。在肃北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藏书室里,普通牧民、退休教师、在职职工、业余文艺爱好者自费出版的图书和民歌专辑就有40多种,内容涉及民族风情、蒙医蒙药、诗歌小说、人物传记、英雄史诗和长调民歌等多个领域。县文化局局长李天军自豪地说:“在今天的肃北草原上,牧民自费举办民俗文化展览、编辑出书和录制民歌专辑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儿,互赠自己的图书著作和音乐专辑已经成为普通牧民们礼尚往来的流行时尚。”

    2008年下半年,肃北县再次以 “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整体规划”为突破口,投资上亿元大搞城市建设,稳步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计划建成蒙元文化一条街、成吉思汗绿化休闲广场、县庆体育广场、民俗博物馆、水上文化乐园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准备为自治县60周年庆典献礼。文化设施建设亮点频现,民俗特色文化绽放奇葩,广场文艺晚会高潮迭起,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不仅凸显了文化引领两个文明的奇特作用,也印证了一个文化发展的硬道理:政府决策一旦契合了百姓愿望,必定会激发出发展的无限活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0-9370-0937 传真:0937-2610937 邮箱:jqrx#qq.com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文体路6号 邮编:735000
Copyright © 2004-2024 酒泉热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