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玉门:一座城市的能源轮回

  • 玉门通
楼主回复
  • 阅读:3849
  • 回复:0
  • 发表于:2014/6/11 9:58:06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酒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空荡荡的街道,拆除废弃的建筑,简陋老化的设施,甚至连十字路口的交通岗亭,也显得破败不堪……

  谁也无法想象,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喧嚣繁华了近半个世纪的共和国第一座石油城玉门,如今正在被荒凉萧索的景象所笼罩。

  由盛及衰的变迁

  大漠黄沙,戈壁瀚海,古城雄关,长风冷月。提起玉门,很多人的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的景象。

  其实,今人所谓的玉门,并不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这些千古名句中的玉门关,也不是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维”之称、初设于汉的古城玉门县,而是玉门市——距清玉门县址约80公里,离汉玉门关上百公里。这个因石油开采而建于1958年的县级市,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

  “酒泉延寿县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徐公曰:西域使王畅说石流黄出足弥山,去高昌八百里,有石流黄数十丈,从广五六十亩。”这是西晋文学家张华所著《博物志》中的一段话,记载了玉门地区发现被宋人沈括称为“石油”这一奇特物质的情景。到清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酒泉郡玉门县赤金镇的淘金人在石油河捞出石油,并于次年在此修建老君庙。玉门出石油一事渐为天下所知。

  1939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玉门老君庙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新中国成立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现代著名诗人李季曾赋诗盛赞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1958年,玉门县政府从玉门镇迁入老君庙油矿,逐油扩建,改为玉门市。这座新兴的石油城,担负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科学研究院的重任,先后为全国各大油田输送各类人才十几万。出生在玉门赤金镇的“铁人”王进喜,就是在玉门油田参加工作,随后转战大庆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

  玉门市因油而建,不论是市政体系,还是经济体系,都以石油生产为中心,为石油做服务。各种服务设施、经济门类齐全,直接解决了当地3万多人的就业问题,居民城市化率达70%,远高于周边城市。到20世纪80年代鼎盛时期,这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总面积扩张到了1.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达13万余人。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开采,玉门石油产量逐年下滑,由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随着当地石油资源的逐步枯竭,玉门工业重心开始向外迁移,政府围绕油田而兴办的化工、轻工机械等工业企业也纷纷破产倒闭。据统计,1996年全市有市属企业90家,而到了2000年仅有8家勉强维持。

  随着产业经济的萧条以及企业的接连破产,地方税源也不断缩水。而油田部分企业和生活基地的搬迁,又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失……2003年,即相隔45年之后,实在无法支撑的玉门市,只得启动“下山工程”。市政府又从地处祁连山南麓的坡地老君庙,搬迁到80公里外的玉门镇。

  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因资源枯竭而整体迁移,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资源枯竭的玉门,渴求转型契机。

  让城市随风而动

  大自然不仅是神秘的,而且也应该是公平的。它赐予人类高山峻岭,却蕴含着丰富矿藏;赐予戈壁沙漠,却蕴含着黑金石油。而当资源即将耗尽时,往往又开启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玉门位于南依祁连山脉、北邻马鬃山之间的谷地。这片两山夹一谷的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素有“世界风口”之称。平时这里一周刮三四次大风,进入冬季则几乎每天都有风。恰恰就是这短板的恶劣气候,成为了这里的又一宝贵资源。

  玉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对于发展风电来说,可谓得天独厚——根据当地气象部门30年资料评估分析,这里被划定为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境内平均风速超过3.5米/秒,70米高空平均风速7.9米/秒,平均风功率密度506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时数达8085小时,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2025万千瓦。

  为了应对石油产业的衰败,风能资源蕴藏量丰富的玉门开始不遗余力发展风电。1996年,玉门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甘肃“十五”期间重点开发的风力发电场。1997年5月,甘肃洁源风电有限公司从丹麦引进4台单机容量为300千瓦的风电机组,建成了甘肃省第一座示范型试验风电场。

  2006年《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更是极大地刺激了玉门乃至整个甘肃的风电发展。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曾培炎视察玉门风电场,提出了打造陆上三峡的构想。2008年8月27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陆浩在《甘肃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一项关系全局的大战略——关于建设河西风电走廊的思考》。之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部署。

  这一系列动作的结果是,仅2009年一年,玉门的风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此前12年的总和。风电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新能源产业,也成了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潜力股”。

  在玉门新市区周边,除了北边的农业区之外,西至瓜州、南至祁连山、东至地窝铺,遍地都是高耸的风车构成的白色森林。玉门的风电在酒泉、甘肃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大规模、大手笔。

  按照酒泉市政府的设想,未来将举全市之力,把玉门和瓜州建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力争到2015年风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而玉门市也连续三年实施“攻风电、战百万”行动,力争每年建设百万千瓦风电项目,以保持玉门的示范引领作用。

  如今,风电已经成为玉门转型的代名词,谈转型必谈风电。风电,担起了玉门转型的重任,也被玉门人寄予了更多的期望。玉门市能源局副局长史玉宝不久前面对媒体时表示,从1997年甘肃省第一个风电项目——玉门风电实验项目建成投产到2007年的10年间,玉门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1万千瓦,而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增长到192万千瓦,“今年一定会达到200万千瓦以上”。

  新能源产业的困局

  然而,发展新能源产业并非一帆风顺。玉门市委书记雒兴明也承认,玉门的电网建设滞后,风电输出瓶颈问题突出。

  目前,国内风电企业普遍处于微利状态,玉门风电所依赖的西北电网建设和升级仍然滞后。与同样发展风电的***、内蒙古相比,甘肃风电资源开发起步较晚。也就是说风电产业现在还没有为玉门带来现实的财力和实惠。

  当前,风电并网和消纳正成为制约风电开发的最主要因素。在西北地区,风电和电网建设不同步、当地负荷水平低、跨省跨区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导致风电并网瓶颈和消纳问题。转型之路,仍然困难重重。

  在玉门,全市累计有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17.4万千瓦;两座火电厂,装机容量25.8万千瓦。由于水电的季节性因素很强,从玉门市风电发展规划来看,全市的灵活调峰电源不足,这就无法保证风力发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从玉门市,到酒泉市,再到整个甘肃省,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大规模风电的消纳能力严重不足。为了提高富集电力就地消纳能力,缓解风电输出压力,玉门市布局建设高载能产业,重点引进建设焦化、电石等产业项目。然而,这些低层次高污染的产业,对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加速绿洲退化。

  由于本地调峰能力和消纳能力严重不足,就需要打破区域限制,在一个更大的空间对风电峰谷进行调节,并将其输送到东部用电负荷中心,解决消纳问题。

  2013年7月,连接***与西北主网的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投入使用,可增加酒泉风电、太阳能电力送出能力,缓解甘肃新能源出力受限状况。但是,这是促进“疆电外送”的重要项目,甘肃的新能源只能“搭个顺风车”。第二通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甘肃自身的新能源困境。

  以绿色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达成转型升级的玉门市,如今将破解风电困局的希望寄托在甘肃酒泉—湖南株洲±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上。这一项目建成之后,可达到酒泉至湖南株洲点对点年送电500亿度的规模。到那时,我们也许才可以十分肯定地说,玉门石油资源枯竭之后,以风电为主的转型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果。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