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有感而发:酒泉的中国故事

  • 酒泉通
楼主回复
认证会员认证会员
  • 阅读:3056
  • 回复:0
  • 发表于:2014/8/27 16:33:13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酒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酒泉的中国故事

  -杨玉梅


  走进酒泉,汽车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上疾驰。我这个在青山绿水间长大的侗家人,不由得时时震撼于大漠的苍茫和辽阔。虽然一路上车内谈笑风生,然而举目四望,只觉得车子在一片浩瀚的荒原里孑然而行,心里不禁升腾起一种无边的落寞之感。遥想1000多年前,唐玄奘独自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也曾从这里的凉州、瓜州、玉门走过,整个取经历程5万余里,若不是内心有盏明灯,有一颗坚定的拜师求学之心,他该如何度过那艰辛的漫漫孤旅。看来拥有一颗虔诚、坚毅的求索之心,就能战胜无边的困难,就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出希望和梦想。

  可不是吗?酒泉就是这样。走进酒泉,就像读到了一本大写的中国故事。一代代酒泉人在这里辛勤耕耘,使之不仅仅盛产美酒和矿藏,更盛产文化与故事。故事里有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大漠孤烟、玉门关、嘉峪关,还有曾经驰骋在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及地方政权,如羌戎人、乌孙、月氏、匈奴、吐蕃、回鹘、西夏,以及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大战匈奴、李陵投降匈奴,等等,一个个故事无不在述说着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中原文明与西北游牧文明之间曾经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演绎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曲折历程。敦煌、莫高窟诠释着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辉煌。王道士、残缺的壁画、流失国外的瑰宝,道尽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屈辱和悲怆。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我还了解到,在1937年,肃北盐池湾草原上的诺尔布藏木等几家蒙古族牧民,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牲畜都卖给了陷入绝境中的饥寒交迫的红西路军左支队,并且为红军带路,将他们送出重围。这是少数民族人民与党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生动写照。在玉门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我们重温了“铁人”王进喜舍己为国、无私奉献的一生,一张张生动的图片彰显了工人阶级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建设新中国的革命豪情。回望酒泉的历史,多少风云风雨,多少悲欢离合,让人无限感慨。

  说来惭愧,以前我只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载人飞船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可是对我国国防科技的了解却寥寥无几。此次,因为我所供职的民族文学杂志社和酒泉市人民政府组织的“中国多民族作家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风活动,启程之前我读到了长篇纪实文学《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陶纯、陈怀国著),深深震撼于“两弹一星”设计研制和试验的艰难历程,辉煌的背后是千千万万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甘当无名英雄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与无私奉献。从1958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举国上下生活条件都非常艰难,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科学家们饿着肚子还熬夜苦战,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攻关。比如导弹研究员科学家黄纬禄,每天吃得少,工作起来却精神十足。有人问他如何对付饥饿,他说,在裤腰带上多钻两三个扣眼,肚子饿得吵闹时,就勒一勒它,再闹,就再勒,勒紧了,肚子就服帖了。

  1960年,研究工作还没有眉目,前苏联单方面毁约,撤回全部援助专家。一切工作只能全靠我国科学家们刻苦钻研,自行探索。比如氢弹的理论攻关,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资料,研究者翻遍了1945年以来的《纽约时报》,想从新闻记者笔下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可是一无所获。查遍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公开的证词资料,也只搜到一条信息:“他们搞的氢弹要用牛车拉。”邓稼先思考后解释说这是搞氢弹设计时计算的数据纸,多得要用牛车拉。

  没有条件没有资料,就得自己来创造。女科学家王承书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祖国。她说:“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为了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在回国前她就将有关书刊和资料分成300多个邮包,从美国陆续寄回北京。这些邮包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了国家的需要,她屡次转换研究方向,先是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工作,兼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她被调到该室从事理论工作。前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第一个分离铀同位素用的气体扩散工厂面临严峻的形势。王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自己从未搞过的铀同位素分离工作,和其他科学家隐姓埋名搞核武器研究,就是她的先生张文裕也不知道她到了何处。1980年他们才结束两地分居,这时她已经68岁了。

  再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也是放弃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1950年10月毅然回国,从事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1958年秋,他被调入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在一个空白上搞原子弹研制工作,还到飞沙走石的戈壁建试验场,在戈壁度过了8年的单身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后来老同学杨振宁问起他搞原子弹、氢弹得了多少奖金时,邓稼先说:“20块。”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发给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才1万元钱,受奖机构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分别是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真的只有20块。杨振宁惊呆了,钦佩地看着邓稼先,说,“世界上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呀。”是邓稼先们的牺牲与奉献,让中国在一次次核威胁中挺直了腰杆,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获得了尊严,而且,中国首次爆炸原子弹时就承诺: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决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这是中国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些能用金钱来衡量吗?

  邓稼先在一次试验中受到核辐射而患上癌症。1986年7月29日,这位年仅62岁的科学家因手术大出血而离世。之前他曾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走这条路。”这就是这些科学家的理想信念,是一个个拳拳赤子的爱国情怀。尽管一路走来,荆棘密布、困难重重,而且命运多舛,但是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崛起,他们矢志不移、无怨无悔。

  在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的感染下,我期待着到戈壁追寻英雄的足迹,感悟他们生命的崇高和精神的伟岸。当得知采风团一行将乘军机直飞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的机场并且将在航天员公寓住宿一晚时,我不由得心花怒放,迫不及待地将喜讯告诉儿子。儿子羡慕不已,嚷着要跟我同行。我只能鼓励孩子说:“你的身体这么棒,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去当航天员,妈妈就可以和你一起坐飞机去酒泉了。”让孩子成为航天人,到国防科技前线为祖国服务,是一个倍受感动的母亲的热切渴望和梦想。

  空军值班机和平常的飞机看起来并无差异,可飞机在云海茫茫之上默默前行之时,我突然想起这条无形的空中航线曾输送过无数的航天人,牵动着一个个赤子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爱国心,我的内心不禁涌起一种崇高的敬畏感和庄严的神圣感。当广播里说,飞机还有20分钟即将降落时,我侧头俯瞰窗外的苍茫戈壁,不由得在心里深深地道了一声:神奇的酒泉、伟大的东风航天城,我们来了!

  思绪一直停留在从机场一路延伸而来的漫漫戈壁,不久汽车却驶入了一个绿树成荫的现代小城。哦,原以为航天城还是风沙漫漫,荒凉一片,没想到这里已经是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绿色家园,胡杨招摇,红柳依依,弱水河流水潺潺,隐隐约约地还传来了阵阵蛙声和“布谷——布谷”的鸟鸣,让人恍若走进了江南水乡。在戈壁里造绿、扎根,建设一个绿色家园,是一代代航天人用心血和智慧耕耘出的另一个辉煌,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感动。

  发射中心政委王兆宇在会见采风团作家时说,自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创建以来,一代代航天人扎根戈壁沙漠、顽强拼搏,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个辉煌业绩,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这是展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一座文学的富矿。

  是的,我相信基地的每块砖、每棵树、每个螺丝钉、每个角落都有感人的故事,只是我们的探访有些匆忙,只能从纪录片和图片展览中看到一些奋战在基地和“两弹一星”科研战线的感人故事,看到中心发展的辉煌历程。

  此时的航天城一派安静祥和,就是走进空荡荡的指挥控制中心,也只能在想象中回味飞船发射时的庄严气氛。探访航天城,所见之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触目可见的标语,比如周总理题写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还有“十拿十稳十战十捷十全十美”、“有质者事竟成”、“做航天先锋当科技尖兵”、“把质量融入血液用精品成就航天”、“千方百计发现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千方百计防止差错”、“毫无差错毫无隐患毫无遗憾毫无悬念”,等等。这些标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指南,是目标,是要求,是保障,是航天人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硕果累累、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抵达世界前沿的奥秘所在。

  航天城的夜空,繁星朵朵,星光灿烂。从这里升腾而起的一颗颗卫星和宇宙飞船一次次照亮了整个中华大地,一次次让全世界中华儿女心花怒放、热血沸腾。我静静地躺着,奔波了一天却依然毫无睡意。侧耳倾听屋外夏风的呢喃,风是那么轻微,那么温柔,几乎听不到一点儿声响。沉醉在航天城的夏夜,我感觉身心都焕发出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安然。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