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唐诗中的敦煌(下)

  • 文心
楼主回复
  • 阅读:7118
  • 回复:0
  • 发表于:2014/10/31 11:38:41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酒泉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唐诗中的敦煌(下)

   □孙 江

  《敦煌廿咏》共有六个写本,其中二十五首五言律诗,都是歌咏敦煌古迹的,也是比较系统地展现敦煌地区自然风貌、社会民情的作品。这六个敦煌遗书卷本,早年为斯坦因、伯希和窃往英、法,现分存伦敦和巴黎。日本人神田喜一郎曾于1948校勘登载于《东洋学说林》。国内有王重民遗稿经刘修业整理后于1981年问世。

  这组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作者姓名已失无可考。诗前有序:“仆到三危,向逾二纪。略观图录粗览山川,古迹灵奇,莫可究竟,聊申短咏,以讽美名云尔矣。”由此可知作者流寓敦煌已二十余年,其间参考图录文志,游览山川胜迹,名胜古迹和奇闻异趣引发诗人对敦煌的热爱之情,于是写下这组不朽诗章。

  “序”中的“三危”,以山名代指敦煌。清代曾诚纂辑的《敦煌县志》记载:“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升雨山,在今城东南三十里。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俗名升雨山的说法似流传不广,其中必有缘由和寓意。

  从咏山开始到咏水结束,中间历写鸣沙、石窟、奇泉、灵湖、墨池、古关、遗庙,兼有圣地神祗、使臣良将、烈女书圣、天马飞龙、叛官妖异、瑞草异木,还有民间的祈赛活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作者几欲以诗“一网打尽”敦煌。

  在《三危山咏》中“万古不毛发,四时合雪霜”,于是“令人神自伤”。三危山的俗名升雨山不知起于何时,但古时这里常搞祈雨仪式活动应该不虚。从来天降甘霖,老百姓都叫“下雨”,这个“下”字里面大有学问和文化。由上而下自然是“下雨”,但“上”在哪里?现在我们说是天空,古人说是天,天上,天上下雨地上滑。“狂飙为我从天落。”伟人在诗中写自己的烈士爱妻在“寂寞嫦娥舒广袖”的月之宫,听见革命大功告成便“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是诗人的才华和想象,但骨子里的“天”即“重霄九”恐怕也不完全是唯物主义的。古来俗世所谓的“天”上一定住着位执掌上界下方的玉皇大帝,专管刮风下雨的是龙王。古时敦煌人把三危山叫升雨山,一个“升”字,用得绝妙也有深意,可作一番文化猜想和研究。

  作为全篇第一首的《三危山咏》也是“二十咏”的总纲。唐朝的诗人就是不一般,先站在峭拔凌苍、雄伟气势的山峰高处,且独立于僻远荒塞之地,然后才由物及人艺术地概括这一带万古不毛、四时雪霜、惊风暗雨常自飘零的风物特征及悠久的文明历史。

  《白龙堆咏》:“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鸣。”看来鸣沙山其“鸣”已久,还有神话传说和古俗民情:“时见白龙行”。

  《莫高窟咏》从乐 法师一直写到几百年后莫高窟成为一大佛教圣地的种种灵瑞祥和之气。而《安城祆教》则反映了敦煌地区祆教盛行及其宗教活动的景况,当时的敦煌每一季节都要举行“赛祆”活动。祆教或称火祆教、拜火教,源自波斯,西域诸国多奉此教,北魏时传入中原,唐武宗时内地曾被禁。

  《分流泉咏》与全篇第一首相呼应,在印证这荒远不毛之地却佳景密布、灵迹处处,美好所在令人神往。敦煌的名胜良景都写到了,如《阳关戍咏》、《李庙咏》、《贰师泉咏》、《墨池咏》、《渥洼池天马咏》等,作者是有意选取吟咏对象,并非全是写景,或写景,或抒情,或寄意,都饱含深情,巧妙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一组纵览古今的敦煌史诗。

  《敦煌廿咏》虽算不上唐诗中上乘佳品,但在写作上的广阔意境、豪壮气势和浪漫主义色彩,正是盛唐诗风的余韵。
   □孙 江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